在“双碳”战略深入推进与能源结构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商用领域的节能改造需求持续释放。东楠阳光作为深耕空气能与太阳能领域的创新型企业,凭借“空气能为主、太阳能为辅”的联合供能方案,在产业园、服务区、文旅场馆等多个商用场景实现规模化落地,以技术突破破解传统供暖供热水难题,为商业用户打造了节能降耗与舒适体验兼具的绿色解决方案。
空气能热泵作为核心能源设备,其高效节能特性成为东楠阳光商用方案的核心竞争力。与传统电采暖、燃气锅炉相比,空气能热泵通过吸收空气中的低位热能并转化为高位热能,制热效率(COP值)普遍可达3.0-4.5,意味着消耗1度电能可获得3-4.5度电的热量,从源头上降低了能源消耗。东楠阳光针对商用场景高负荷、长时间运行的特点,升级搭载全直流变频技术与喷气增焓压缩机的空气能机组,即使在-25℃的低温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制热,彻底打破了空气能设备“怕冷”的行业偏见。
“单一能源系统很难满足商用场景的全天候稳定供能需求,太阳能的间歇性需要空气能来补位,而空气能的能效则能通过太阳能得到进一步优化。”东楠阳光技术总监表示,公司的联合供能方案构建了“智能互补”的运行逻辑:在日照充足时段,太阳能集热系统优先运行,为建筑供暖与热水供应提供基础热源;当光照不足或夜间时段,空气能机组自动启动补充制热,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两种能源的无缝切换。这种模式既充分利用了太阳能的清洁能源优势,又通过空气能的稳定性解决了新能源应用的痛点。
西藏某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的落地,成为东楠阳光技术实力的典型注脚。该产业园总供暖面积达3.5万㎡,涵盖展厅、办公区、种植大棚及藏浴中心等多元空间,对温度控制与热水供应提出严苛要求。东楠阳光为其定制了78台30P超低温空气能采暖机组,搭配5236.3㎡太阳能集热系统,同时配备近千立方米的储热水箱实现热量缓冲存储。项目运行数据显示,在150天的采暖季内,该系统不仅将各区域温度稳定控制在20℃以上(种植区根据作物需求精准调控),且总运行费用仅68万元,较传统燃气供暖节省成本40%以上,得到甲方“温度稳定、费用可控、运维省心”的高度评价。
在北方寒冷地区的高速公路服务区项目中,东楠阳光进一步升级技术方案,融入跨季节蓄热技术,成功破解了寒冷地区商用建筑供暖的能源供需难题。该项目采用“太阳能跨季节水体蓄热+超低温空气源热泵”的组合模式,夏季通过太阳能集热系统将热量储存于特制水箱,冬季则由空气能机组提取储存热量与空气中的热能,为服务区提供供暖与热水。经测算,该系统每年可节约标准煤73.55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8.56吨,用电量降低23%,为交通领域的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文旅行业的特殊需求更考验系统的适配性。在东北某冰雪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项目中,东楠阳光针对景区-30℃以下的极端低温环境与大客流热水需求,定制了“空气能三联供+太阳能辅助”系统。通过6千瓦采暖饮用热水系统与12.5千瓦地暖系统的并联运行,即使在严寒天气下,服务中心室内温度仍能稳定保持在22℃以上,同时实现24小时恒温热水供应。系统搭载的智能控制系统可根据游客流量自动调节供能负荷,结合建筑保温优化设计,较常规系统节能50%以上,既保障了游客体验,又降低了景区运营成本。
东楠阳光的商用解决方案之所以能适配多场景需求,核心在于其“按需定制”的技术理念。针对不同行业的用能特点,公司可提供从设备选型、系统设计到安装运维的全流程服务:在农业领域,重点优化温度精准控制功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在商业楼宇,侧重供暖与制冷的双向适配,提升办公舒适度;在工业领域,则推出高温空气能机组,满足生产工艺中的热水与热能需求。这种场景化定制能力,使得东楠阳光的空气能系统在节能率、稳定性等关键指标上均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随着商用领域节能改造需求的持续增长,空气能与太阳能的联合应用市场迎来爆发期。东楠阳光凭借在核心技术、系统集成与场景落地方面的深厚积累,已在全国落地百余项商用项目,覆盖农业、交通、文旅、商业地产等多个领域。数据显示,其服务的商用用户平均能源成本降低30%-50%,碳排放量减少40%以上,充分彰显了空气能技术在商业节能领域的核心价值。
未来,东楠阳光将持续聚焦空气能技术的迭代升级,联合高校与科研机构深化超低温制热、智能调控等核心技术的研发,进一步优化“空气能+太阳能”的联合供能效率。同时,针对不同行业的个性化需求,推出更多定制化解决方案,让空气能这一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为更多商业用户带来节能效益与环境价值的双重提升,助力中国商用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之路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