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漫 AI 产业孵化师实战营首日上午:马兴彬解析 AI 战略,破解产业落地难题

10 月 17 日上午,由中漫 AI 产业架构师马兴彬主导的 “中漫 AI 产业孵化师实战营”,在深圳市福田区红树湾 1 号 A 座 3 楼培训室正式开启。作为为期三天两晚课程的首个核心环节,9:30 至 12:00 的 “战略篇” 课程,聚焦 AI 时代企业与个人的发展痛点,以 “落地性” 为核心,为到场学员带来了一场聚焦 AI 产业赋能的深度分享,现场学习氛围浓厚。

据了解,此次实战营的参与群体以企业老板、创始人、高管、业务负责人及 AI 创业者为主,部分学员还以 “老板 + 私域运营 + 公域流量运营 + 超级个体” 的团队组合形式参与,旨在通过协同学习提升 AI 落地效率。开营前,学员们已按要求提前准备好安装有小红书、飞书、开拍、一刻相册、通义、腾讯元宝、剪映、豆包、Get 笔记、即梦 AI 等工具的电脑或手机,为课程中的实操环节做好准备,同时也提前了解了课堂规则 —— 需提前 10 分钟签到,迟到将扣除团队 100 分,这些细节为课程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

上午 9:30,课程准时开始。中漫 AI 产业架构师马兴彬以 “AI 落地难” 为切入点,直接戳中在场学员的核心困惑。他提到,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虽已渗透到各行业,但多数企业和个人仍面临 “想借 AI 转型却无方向、有技术却难结合业务” 的困境,而此次 “战略篇” 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为学员厘清 AI 赋能的底层逻辑,找到从 “认知 AI” 到 “用 AI 落地” 的路径。

在 “如何打破增长瓶颈,在 AI 时代重塑企业 / 个人商业模式” 的分享中,马兴彬结合 AI 产业发展趋势,指出传统商业模式在效率、精准度上的短板,强调 AI 并非 “附加工具”,而是能从决策、运营、获客等全链路重构商业逻辑的核心力量。他通过对 AI 在产业应用中的典型场景拆解,让学员理解 “商业模式重塑” 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基于现有业务,找到 AI 能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节点,例如通过 AI 优化客户需求分析、简化运营流程等,现场学员纷纷拿起笔记本或手机记录,不时点头表示认同。

随后,针对 “如何告别团队低效内耗,实现老板 + 员工 + 业务 AI 化转型” 这一问题,马兴彬从 “人、业务、工具” 三个维度展开分析。他认为,团队内耗的核心原因之一,是 “人与 AI 的协同不足”—— 老板缺乏 AI 战略认知、员工缺少 AI 应用能力、业务流程未适配 AI 工具,三者脱节导致转型停滞。对此,他提出 “分层赋能” 思路:老板需先建立 AI 全局认知,明确转型方向;员工需掌握基础 AI 工具操作,提升工作效率;业务流程则要围绕 AI 能力重新梳理,例如用 AI 自动化处理重复性工作,让团队聚焦高价值任务。这一观点引发了现场学员的共鸣,部分企业老板当场与身边的团队成员交流,探讨自身团队在 AI 转型中的不足。

课程后半段,马兴彬重点讲解 “如何终结 AI 落地难题,将业务与 AI 能力深度结合”。他强调,AI 落地并非 “技术越先进越好”,而是要 “适配业务需求”。他以 “业务场景分类” 为基础,引导学员思考:自身业务中哪些环节存在效率瓶颈?哪些环节可通过 AI 提升用户体验?例如,私域运营中可借助 AI 实现客户分层管理,公域获客中可通过 AI 优化内容创作方向。同时,他提醒学员,AI 落地需循序渐进,从 “小场景试点” 开始,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推广,避免因 “急于求成” 导致资源浪费。

上午 12:00,“战略篇” 课程准时结束。课后,不少学员围绕在马兴彬身边,进一步咨询自身业务与 AI 结合的具体问题,还有学员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一位来自传统企业的负责人表示:“之前总觉得 AI 离我们很远,今天听了马老师的分享,才明白 AI 落地的关键是找对方向,接下来会认真梳理公司业务,期待后续课程能学到更多实操方法。”

据了解,首日下午课程将聚焦 “IP 篇”,围绕个人 IP 打造、AI 内容创作等内容展开,晚上则将进入 “私域篇” 的学习。同时让我们预祝接下来的课程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