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地产的语境里,“做活动”早已不是新鲜事。开业庆典、节日促销、明星打卡……可很多热闹过后,客流依旧疲软,中庭很快又空了下来。
问题出在哪?或许从一开始,热闹就“不对”。真正的挑战,不是“有没有人来”,而是——来的人是不是目标客群?他们愿不愿意停留?会不会再来?
远昊文化不做“通用型活动”,而是专注于一件事:让内容与空间精准匹配,做“对的热闹”。他们相信,只有当活动气质、用户画像与商业定位一致时,短暂的聚集才能转化为长期的价值。
匹配,从理解空间开始
每个商业空间都有自己的“性格”:有的主打家庭客群,有的吸引年轻潮流人群,有的承载城市文化记忆。
远昊文化在策划前,会先做一次“空间诊断”:这个项目在谁的生活中?他们为什么来?缺少什么体验?
在上海西岸AIPLAZA,定位为科技与青年文化交汇地,他们引入“物墟市集潮流艺术展”,融合球鞋、涂鸦、DIY创作,吸引大量Z世代与潮流爱好者。
而在北京国际饭店举办的“BCC国漫庙会”,则聚焦二次元人群与家庭客群,通过《原神》《代号鸢》等IP+非遗互动,打造节日氛围感。
不是把一个成功模式复制过去,而是为每个空间定制“内容配方”。
用内容,补足空间的“体验缺口”
很多商场不缺品牌,也不缺人流,但缺“让人愿意停留的理由”。远昊文化擅长通过内容,补足这种“体验缺口”。
在多个城市落地的《宝可梦》卡牌对战活动中,他们没有选择传统展览形式,而是设置标准对战区、新手教学角、限定卡包发售点,还原玩家社群的真实生态。这不仅吸引了核心玩家专程参与,也让家长带着孩子在周末有了新去处。
活动期间,部分场次日均参与人数超500人,餐饮与零售品牌同步受益。这不是靠补贴换来的流量,而是兴趣驱动下的自然聚集——人们来,是因为“这里有我喜欢的事”。
轻量级内容,也能带来持续影响
地产方常担心活动“投入大、周期短、效果难延续”。
远昊文化的策略是:用轻量但高频的内容,建立长期连接。他们与中国邮政合作的“AI邮局”,已从《樱桃小丸子》延续到《间谍过家家》等多个IP版本,在不同城市反复出现。用户输入一句话,AI生成一张带角色风格的明信片——轻互动、高情感、易传播。
这种模式不依赖大型场地,可灵活植入商场中庭、文旅街区或品牌快闪店,形成“小而美”的持续触点。对地产方而言,这不是一次性的“爆点”,而是一种可持续的内容运营能力。
他们不做“活动执行”,而是“内容顾问”
远昊文化不自称“活动公司”,而更愿意被看作“内容顾问”。他们不接“随便办个展”的需求,而是与地产方共同探讨:这个空间想吸引谁?目前缺少什么?内容如何与品牌调性协同?
在与华润、中海、凯德等项目的合作中,他们不仅提供创意,更参与用户动线设计、传播节奏配合、数据反馈分析,确保每一次内容落地,都能与空间目标同频共振。
他们不做“表面热闹”,而是关注内容是否真正服务于空间的长期运营。
结语:热闹可以复制,但“对的热闹”需要理解
今天,一个IP、一场市集、一次联名,都可以被快速复制。但真正能激活一个空间的,是背后对人群、场景与需求的深刻理解。
远昊文化不做轰轰烈烈的“救市者”,他们更愿意做那个在热闹之前,先问一句“这里需要什么”的人。
当内容真正匹配地产需求,人流,自然就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