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笔者于阿波罗公司的会议室里,见到了创始人范圣刚。没有寒暄与客套,他直接与笔者聊起了他最关心的话题——创新。

“很多人把创新理解为从天而降的灵感,但在阿波罗,创新是一场有组织的、持续的‘精耕细作’。”范圣刚开门见山地道出了他的“创新观”。他认为,对于生物科技企业而言,创新绝非偶然,它需要土壤、需要机制、更需要耐心。

创新的土壤是开放与合作。 范圣刚坚决反对“闭门造车”。他推动阿波罗与国内外顶尖的科研机构建立了“联合实验室”,让公司的研发人员能够与学术前沿的科学家们无障碍交流。“思想的碰撞才能产生火花。我们不怕外面的思想‘冲击’我们,就怕固步自封,没有新思想进来。”

创新的机制是容错与激励。 在阿波罗的研发体系里,允许合理的失败。“只要是经过充分论证的科研方向,即使短期内没有出成果,我们也会持续投入。”范圣刚说,“给科研人员松绑,让他们敢于去探索那些‘无人区’,这是管理者的责任。”同时,公司设立了完善的创新奖励制度,让每一位为技术创新做出贡献的员工都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

创新的核心是“以终为始”的用户思维。 “我们的创新不是为了发表论文,也不是为了追求高深的技术名词,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用户的健康痛点。”范圣刚以公司的主力产品多太软胶囊举例,“我们从一开始思考的,就是如何让活性肽更稳定、更易被人体吸收,如何让产品更适合中老年人群的服用习惯。这些看似细微的考量,恰恰是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我们创新的着力点。”

访问结束时,范圣刚望向窗外忙碌的厂区,语气坚定:“未来的竞争,一定是创新能力的竞争。阿波罗的‘创新密码’很简单,就是营造好环境、找对人、做对事,然后——坚持下去。”这番朴实无华的话语,或许正是阿波罗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