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国迎来了首个全国科普月,成为中国科技普及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此背景下,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以及中共成都金牛区委,紧扣“线上联动、双城共进”这一核心,联合推出涵盖“天府科普大咖说”“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追光科学家精神”等十大板块的2025全国科普月“川渝科普云联动”活动。这场横跨川渝的线上科普盛会,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对科学的关注与热情,更在深层次上推动了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既是成渝协同推进科普事业的有益探索,也是科技与社会深度融合、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从知识普及到能力跃升

科普月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打破科学传播的壁垒,让高深知识转化为公众可感知、可应用的实践能力。活动通过“天府科普大咖说”邀请行业专家以通俗语言解读前沿科技,例如地震警报是怎么来的、粪菌移植新型治疗方法等话题,既满足公众对科技的好奇心,又引导其理性看待技术变革。

此外,通过“走近科普基地”这类互动式、沉浸式板块,引导公众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探索,让科普成为一种体验、一场对话、一次精神的共鸣,从而在公众的心灵深处埋下科学的种子,赋予科学教育以温度与深度,真正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共生。

成渝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催生发展新动能

川渝两地的科普云联动,本质上是区域资源整合与创新要素高效流通的生动实践。作为西部科学城建设的主阵地,成渝地区汇聚了众多国家级科研平台与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一片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本次活动通过“科普云市集”“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典赞川渝科普”等多元板块,系统呈现了川渝科普资源的集聚效应与融合动能。当科普成为创新链的起点,不仅能够点燃公众的科学热情,还可以推动双城经济圈实现从“地理相邻”到“要素相融”的深刻转变,为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而坚实的动力。

社会创新生态构建:从个体参与到文化认同

科普月的意义远不止于经济层面的推动,更在于营造崇尚科学、激励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其中,“追光科学家精神”板块通过线上主题展览的形式,生动讲述了常隆庆、柯召等川渝科学家的科研故事与奉献精神,传递出“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价值追求。这种精神叙事在广大青少年群体中引起广泛共鸣,展现出科普在价值观引领与人格塑造方面的深层功能。

另外,成都市科协重点推出的“志愿服务献爱心”“成都市科普场馆地图”以及“蓉遇科普·2025”等板块,进一步拓展了科普的社会参与维度与服务体系:它们不仅优化了公共科普资源的可及性,也强化了科技志愿服务机制,在构建协同、开放、普惠的科普新生态的同时,持续增强公众对科学文化的认同感与城市科普品牌的归属感。

从9月22日至9月30日,2025年全国科普月暨川渝科普云联动活动以前沿技术为翼,以普惠共享为核,借助AR、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数字化手段,成功覆盖川渝全域并辐射多个周边省份,吸引了众多人参与,不仅以“低成本、广覆盖”的模式为破解科普资源不均衡难题提供了新路径,更深刻诠释了“科技为民”的理念——科普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是融入乡村振兴、产业升级与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本次活动所激发的,不止两地公众对科学的空前热情,更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迈向高质量发展共同体的坚定信心。未来,当科普资源跨越行政区划、创新要素自由流通,川渝共建西部科学城的步伐将更加坚实,区域发展新格局也将因此加速形成——科学精神之光,正照亮巴蜀大地,也照见我们共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