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超强台风“摩羯”如猛兽般肆虐海南,狂风暴雨过后,断路、断联成了灾区的常态,无数人被困在黑暗与无助中。就在这样的危急时刻,三亚货拉拉司机于鹏驾驶着他的电动货车,毅然冲进了断点密布的灾区腹地。那辆载满冷鲜食品与发电设备的绿色车厢,不仅打破了灾区的物资僵局,更成了为人们输送希望的“移动补给站”,还悄悄为生计无着的建筑工人铺就了一条通往希望的道路。

IMG_256

300公里续航撑起生命线

2024年,超强台风“摩羯”重创海南岛,尤其海口、文昌等地灾情严重。基础设施损毁,通讯信号中断,道路状况不明,更棘手的是大面积停电导致充电桩瘫痪。对于依赖电力的新能源物流车来说,进入灾区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好多司机都不愿意、或者说没法上去,”于鹏回忆道,“信号太差了,导航根本用不了,电话也经常打不通,断断续续的。最要命的是充电站基本都停了,车跑不了多远就没电。”当时,众多物流车辆因续航里程不足和充电无门,被迫滞留在相对安全的三亚、琼海等地。

于鹏驾驶的电动车,是在谨慎驾驶下能跑出三百多公里续航的车辆。这成为他敢于“逆行”的底气。他摸索出一条生命线:从三亚出发,抵达当时灾情较轻、尚有电力保障的琼海市,将车辆电量充满。然后,载着急需的物资——冷鲜食品、发电机、药品等物品冒险驶入通讯和电力几近瘫痪的海口、文昌灾区。卸下物资后,他必须立刻返回琼海充电,才能进行下一趟运输。

“琼海是离灾区最近还有电的地方,”于鹏解释着这个循环往复的路线,“上去一趟单程就两百多公里,送完就得赶紧回琼海,不然真就‘趴窝’在路上了,那边没地方充电。”

IMG_256

十日奔袭六千公里双途

这场特殊的运输持续了十多天。于鹏记不清具体跑了多少趟,但里程表清晰地记录了这段艰辛:平均每天五百多公里,十几天下来总里程超过了六千公里。

运送的物资五花八门,但都关乎灾区的急需。他连夜运送过从三亚机场提货的冷鲜肉,因为保质期不等人;他运送过被抢购一空的柴油发电机,那是停电村庄恢复生机的希望。除了“往上”运物资,还有“往下”运人。

在海口临时安置点,于鹏遇到了不少来自川渝地区的建筑工人。他们的工地被台风摧毁,生计断绝,只能依靠政府发放的救济食品度日。归乡路远,费用高昂。于鹏的行车证允许他的货车除司机外再载两人。“看到他们两口子出来打工不容易,一个人坐车,另一个还得花更多钱坐火车或打车。”于鹏说,“我就顺路载他们一程。”

就这样,许多素不相识的工人夫妻坐上了他的车,从海口被送到陵水、琼海等地投奔老乡或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他们在海南干了七八年、十来年,是在建设这个地方的人,能搭把手就搭把手。”于鹏说。

这十多天里,休息成了奢侈。有时下半夜能回到三亚家中短暂休息,更多时候是在琼海充电间隙抓紧时间眯一会儿,或者连夜赶路运送不能耽搁的冷鲜货。

IMG_257

对于在北方长大的于鹏来说,直面如此强度的台风是头一遭。通讯中断带来的不仅是导航失灵,更是巨大的心理压力。“过了琼海,手机基本就不好使了,导航完全失效。对海口的路也不熟,很多时候只能下车问路,”他坦言,“根本不知道哪是哪,残枝断树挡路,路上状况不明,说实话,心里挺忐忑,挺害怕的。”但他没有退缩。“当时有单子能接就接,一方面想为救灾出点力,做点贡献;另一方面,确实只有我这续航长的车勉强能跑这活儿。”

十一万公里零事故显担当

从业三年,行驶里程超过11万公里,保持着零事故、零违章的记录,于鹏的驾驶技术日益精进。他甚至摸索出了更高效的货物固定方法,比如运送电动车,他不再需要绑多条绳索,一个巧妙的“前轮顶住法”就能确保安全。

“以前觉得价值就是上班拿工资、做生意赚钱,钱多价值就大。”于鹏分享了他的转变,“干这行后发现,很多价值不能这么算。”他曾运送过一件运费几百块的医院设备,后来他才知道,那台设备用于一场关键的远程手术。“那东西的实际价值和它承载的生命意义,远超运费本身。”这种“萍水相逢”的信任与善意,货物背后承载的社会需求与情感连接,让他深刻体会到车轮滚动的分量远非金钱可以衡量。

台风终会过去,道路终会修复,但有些记忆不会风化。于鹏的那辆绿色货车,曾是灾区唯一移动的光点。他送去的不只是冷鲜肉和发电机,更是灾难中难得的确定感;他捎上的不只是建筑工人,更是一个家庭重燃希望的可能。在这个被算法连接的世界里,最动人的不是效率,而是当系统失灵时,仍有人愿意踩下油门,驶向未知的黑暗——只为把光送到别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