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门口开面馆的王姐,最近总在傍晚对着街对面的公交站台发呆。她想不通:自己的手擀面明明比连锁品牌劲道,为什么来吃的人总是那几个老熟客?当她鼓起勇气向广告公司询价时,对方一句 “投放一个月至少 5万”,让她默默收起了钱包。

这正是我们创办户外宝时想解决的问题:户外广告不该是大企业的专属玩具。三年来,我们见过太多像王姐这样的普通人 —— 开社区超市的张叔、开花店的李姑娘、做家政服务的赵阿姨,他们渴望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生意,却被资源门槛、专业壁垒和高昂成本挡在门外。而 “资源急诊室” 的存在,本质上就是为这些普通人搭起一座通往户外广告的桥。

5000块钱的广告套餐,让面馆排起长队

王姐找到我们时,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预算单:“最多能拿出5000块,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 当时团队正在做社区资源整合,立刻想到了三个 “不起眼” 的点位:小区门口便利店的灯箱、菜市场入口的公示栏广告、早餐车的遮阳伞。

我们给她设计了 “三餐场景包围” 方案:便利店灯箱放上午10点的 “午餐预告”,菜市场广告主打 “下午 5点后的家庭打包套餐”,早餐车伞面则印着 “明早喝羊汤,配手擀面更暖”。这些资源分属三个小运营商,单租都不贵,拼在一起刚好覆盖王姐门店周边1.5公里的住户。

更重要的是,我们帮王姐把广告文案改得像邻居聊天:“张大哥说咱家面量足,李阿姨夸辣椒油香 —— 明天来尝尝?” 投放第三周,王姐在微信上发来了视频:傍晚6点的面馆外排起了队,有个穿校服的小姑娘举着早餐车广告说:“我妈看到这个,让我放学就来占位。”

这5000块最终换来了日均32碗的新增销量,王姐后来追加预算时说:“以前觉得广告是电视台里的事儿,没想到咱小老百姓也能玩得转。”

 

 

没经验?我们把 “广告攻略” 写成了白话指南

开花店的李姑娘第一次来谈合作时,手里抱着一沓设计稿:“我想在情人节投广告,这是我用美图秀秀做的图。” 她选中了商场连廊的灯箱,却不知道该放什么内容 —— 初稿里堆满了玫瑰、百合、向日葵,密密麻麻看不清重点。

我们的 “普通人服务包” 里,藏着给新手的 “三板斧”:先帮她分析商场客流中80%是年轻情侣,建议画面只留一束红玫瑰;再根据往年数据,把投放时间压缩到情人节前三天(避免节前库存不足);最后加了个 “到店暗号”:对着店员说 “看到灯箱来的”,送一支康乃馨。

李姑娘起初担心:“就一张玫瑰图,会不会太简单?” 结果投放期间,提着她花店袋子的情侣挤满了商场电梯。有个男生在大众点评留言:“灯箱上那束玫瑰太扎眼了,想不注意都难。” 后来她才知道,我们给每个 “新手客户” 都配了 “白话版攻略”,把 “受众分析” 写成 “来这儿的人爱啥”,把 “投放节奏” 说成 “哪天打广告人最多”。

把 “大资源” 拆成 “小份菜”,谁都能夹一筷子

社区超市的张叔最常说的话是:“我就想让小区里的人知道我进了新米,投个广告至于那么复杂吗?” 他的需求代表了很多普通人的心声:他们不要全国投放,不要品牌升级,只想要 “家门口那点生意”。

于是我们把那些被巨头嫌弃的 “小资投放到户外媒体——户外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