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与科研相遇,当实践与真知碰撞,一场深入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的探索之旅,正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黄土之上,青春筑梦”队的同学们打开一扇通往学术殿堂的大门。近日,团队走进底蕴深厚的百年学府山东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探访全省优秀实验室,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科研魅力,在前沿科技中汲取成长力量。
隧道工程实验室:触摸大国重器的“智慧脉动”
“原来隧道塌方可以通过智能系统提前预警!”在山东大学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同学们发出阵阵惊叹。作为代表行业全国最高学术水平的科研平台,这里的每一台设备都承载着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使命。
团队成员先后参观了隧道工程灾害模拟平台、智能建造机器人、三维地质模型等高端实验设备,亲眼目睹了BIM技术、数字孪生系统如何精准优化隧道设计,AI风险预测模型如何实时监测工程安全。实验室聚焦的灾变防控、智能建造与智慧养护三大方向,不仅展现了我国在隧道工程领域的前沿布局,更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科技守护大国工程”的深远意义。
“川藏铁路、胶州湾第二隧道这些超级工程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坚守。”团队成员韩同学感慨道,“这种将理论转化为国家力量的实践,让我们对‘科研报国’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科技考古实验室:用现代科技解码文明密码
在科技考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正在上演。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古陶瓷的微观结构清晰可见;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旁,科研人员正通过数据分析追溯文物的起源地。这里设有14个专业实验室,从人类演化到数字考古,从文物保护到冶金技术研究,现代科技正为解开历史谜团提供全新钥匙。
同学们在傅里叶显微红外光谱仪前驻足,见证科研人员如何通过光谱分析还原古代颜料成分;在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区,了解到实验室如何运用先进技术让破损文物“重获新生”。实验室对接国家文化战略,在东亚人类起源、中华文明发展等研究领域的突破,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考古不只是挖墓掘宝,更是用科学手段守护文明根脉。”
微生物技术实验室:微观世界里的创新革命
“一个细菌就能撬动新能源产业?”在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同学们的好奇心被彻底点燃。作为国际领先的微生物技术研究平台,这里围绕资源环境、医药、工业、海洋四大方向,开展着足以改变产业格局的前沿研究。
实验室里,价值2亿元的5843台件仪器设备构成了强大的科研支撑网——从解析纤维素降解机理到开发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技术,从研究海洋氮代谢机制到攻克硫氮杂环污染物降解难题,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更有论文登上《Nature》《Cell》等顶级期刊。
当了解到实验室与企业联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甚至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项目时,团队成员孙同学说:“微观世界里藏着大能量,这种‘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创新链条,让我们看到了中医药现代化的更多可能。”
青春感悟:以科研星火照亮前行之路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学术探访,更是一场精神洗礼。从隧道工程的“大国重器”到科技考古的“文明解码”,从微生物技术的“微观革命”到各实验室“产学研融合”的创新模式,同学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深化了对科研精神的理解。
“黄土之上·青春筑梦”队长表示:“这些实验室的探索之路,与我们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使命高度契合。未来,我们将带着这份科研热情,在中医药现代化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青春在为国奉献中绽放光彩。”
作者:张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