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恩施市何功伟村,晨雾刚漫过青黛色的山尖,村委会活动室的水泥地上就响起了孩子们的脚步声。湖北恩施学院的小朱蹲下身,把印有“避险小卫士”的红袖章一个个别在孩子们胸前时,指尖能触到他们因为兴奋而微微发烫的皮肤。这个暑假,她和队友们带来的自然灾害防护与交通安全课,成了村里最抢手的“兴趣班”。
“如果地震来了,我们该躲在哪里?”志愿者小朱举起一张教室平面图,孩子们的小手立刻举成一片。“桌子下面!”“墙角!”几个男孩争着喊出答案。小朱笑着点头,又指向图上标红的承重墙位置:“但要注意避开窗户和吊灯,像这样……”她蹲下身,模仿着蜷缩护头的姿势,孩子们跟着模仿,教室里响起一阵咯咯的笑声。
图为志愿者开展自然灾害防护课
这堂“自然灾害防护课”是志愿队精心设计的实践课程。考虑到何功伟村地处山区,夏季可能面临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队员们将地震、洪水和泥石流的应对方法编成情景剧。当“小演员”们举着“暴雨预警”纸牌冲进教室时,原本嬉闹的孩子们立刻严肃起来,有的帮“受伤”的玩偶包扎,有的用彩纸折叠“应急包”,里面装着手电筒、口哨和写有家庭电话的卡片。
图为志愿者开展交通安全课
“交通安全课更热闹。”志愿者小韩翻开手绘的《乡村安全手册》,里面画着孩子们熟悉的场景:放牛时横穿马路、在田埂上追逐打闹。她指着一幅漫画问:“小虎牵着牛过马路,这样对吗?”
“不对!牛会乱跑!”扎着马尾辫的女孩小雨站起来,“应该先看两边有没有车,再牵着牛走斑马线!”小韩竖起大拇指:“小雨说得对!不过咱们村没有斑马线,那该怎么办?”
“靠边走!”“让大人牵着!”孩子们七嘴八舌,小韩趁机讲解“一停二看三通过”的口诀,还教他们用红领巾当临时警示旗。
午后突降暴雨,队员们临时把课堂搬到屋檐下。雨滴敲打着塑料布噼啪作响,队员小韩指着远处云雾翻涌的山坡问:“要是看到山上有石头滚下来,该往哪跑?”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往树后面躲”,有人说“顺着坡往下冲”。直到队员们用树枝在泥地上画出“垂直逃离路线”,12岁的小航才恍然大悟:“去年暴雨后,我家后坡掉了块石头,当时我就站在坡下面看,现在想起来后怕。”
这些细节总在不经意间冒出来。有天放学,队员们看到小琪牵着奶奶的手过马路,走到路口突然停下,非要等远处一辆摩托车驶过才肯迈步;小杨的爸爸来接孩子时,兄弟俩拽着他检查自行车刹车,还硬塞给他一张画着安全标识的卡片。
离开村子那天,孩子们把自己画的“安全地图”塞进队员们的背包。小韩展开其中一张,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谢谢大哥哥大姐姐,我知道洪水来了要往屋顶跑,过马路要像小鸭子一样排好队。”模拟演练时认真的小脸、情景剧里夸张的动作、举着“安全标语”手绘牌的合影……车窗外的山峦渐渐模糊,而何功伟村的“安全小课堂”,已悄悄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守护生命的种子。
附:实践团队信息
单 位:湖北恩施学院
团队名称:“芳衿”志愿服务队
文稿撰写:段筠竹
图片摄影:向雨露
团队成员:赵庭誉、马煜晗、、韩文博、张鹏睿、曹丹、向雨露、朱湘婷、马嘉慧、杨智涵、段筠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