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竹林关镇,清澈的溪流绕村穿镇,取代了往日浑浊的沟渠;整洁的院落旁,再无污水横流的景象。这一变化,源于镇党委、政府以源头管控为核心、以系统治理为路径,坚决打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战的决心与行动。

一、 精准溯源,厘清污水治理“主脉络”

面对农村生活污水“来源杂、分布散、收集难”的固有难题,竹林关镇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旧思路,坚持从源头入手,开展全域摸底排查。工作专班深入各村组,详细勘察农户院落、社区的排水现状,精准识别污水产生的重点区域和主要源头。通过系统分析,将污水来源主要分为三类:农户厨余洗涤废水、卫生间粪污废水、以及乡村旅游经营产生的餐饮废水,并据此制定了“分类施策、分步收集、分级处理”的精准治理方案,为后续工程建设和管理奠定了科学基础。

二、 分类施策,筑牢源头截污“防火墙”

牢牢抓住“源头”这个关键,采取针对性措施严防污水无序排放:

农户庭院“微循环”: 大力推进“厕所革命”与污水治理一体化衔接。在完成卫生户厕改造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和鼓励农户建设三格式化粪池,实现粪污的初级无害化处理。同时,推广建设小型隔油池、沉淀池,对厨余洗涤废水进行初步预处理,从每家每户的源头减少污染物负荷。

经营主体“严监管”: 对镇域内农家乐、餐馆、民宿等经营场所实行 “环保准入”和“排污许可” 双重管理。要求其配套建设符合规模的隔油池、化粪池等预处理设施,并建立定期清掏运维台账。镇综合执法队加强巡查,对直排、偷排行为“零容忍”,确保经营性废水达标纳管或资源化利用。

纳管收集“广覆盖”: 在人口居住相对集中、条件成熟的区域,优先铺设污水收集管网,力争实现“应纳尽纳、应接尽接”,将源头预处理后的污水统一输送至处理终端

通过这一系列抓源头、重分类、强管理的“组合拳”,竹林关镇有效遏制了农村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从源头上保护了水生态环境,为全镇的绿水青山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清泉”。

下一步,镇里将继续在提升污水收集率、资源化利用水平和智慧化管理上下功夫,确保这一民生工程长期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