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破壁燃烛天 ,以文为舟济星汉

——访高中语文、资深名师成瑞瑞

 成瑞瑞,高中语文资深名师,11年深耕语文教育前沿。从山东重点高中的教坛新锐,到在线教育的明星主讲,再至今日教法自成一家的独立名师,他始终立于教育变革的潮头。985名校底蕴、七年高三淬炼、七届毕业班的辉煌,铸就了其对中高考命题的精准洞察;独立编著《考场作文修炼手册》《小说散文答题模板全攻略》等十余部教辅材料,惠及百万学子,更以央视出镜教师、作文大赛评委之姿,推动着语文教育的公共化进程。从山东重点高中名师到在线教育拓荒者,成瑞瑞以理性为刃,劈开了语文应试的迷障;以共情为火,温暖着学子的精神成长——在分数与素养的平衡木上,成瑞瑞正书写着当代语文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星火跃千屏   跨界育星原

在中国教育的版图上,曾遍布着难以逾越的沟壑。2017年,山东潍坊一所重点高中的语文教师成瑞瑞,指尖划过《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报道,目光久久地停驻于“教育的平行线”五字上,彼时的他尚未想到,这短短的六个字,会成为改写他人生轨迹的密钥。

生长于山东农村的成瑞瑞,对“教育轨道”的差异有着切肤之痛。童年从乡村小学转入城市教室那一刻的震撼——原来同龄人的世界里有小卖部的喧闹、塑胶跑道的弹性、投影仪流转的光影。他与城市孩子本是同轨而生的星辰,却被无形之力抛入了永不相交的平行轨道。教育鸿沟的切肤之痛,在“平行线”的隐喻中被骤然唤醒。“当我凭借学校光环获得更多人生选择权时,突然惊觉那些留在原轨道的同龄人,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世界还有别的打开方式。”这种震撼,成为了他日后投身在线教育的原始动能。

“什么是平行线?”多年后他仍字字沉重,“是阶层的固化,是轨迹的不可逆。若无教育之手强行扭转轨道,寒门子弟终生难窥另一个世界的天光。”他庆幸自己曾被那双手托举——家人咬牙凑出的万元择校费,将他从田野推入了城市课堂;山东大学的光环,则为他人生镀上了选择的鎏金。这份对教育改命的笃信,促使他放弃了安稳教职,在家人不解的目光中变卖房车,栖身于北京南三环八平方米的斗室,投身于某网课教育机构的在线讲台。这个“疯狂”决定的背后,是他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当慢班学生被习惯性忽视,当语文课堂沦为应试训练的流水线,教育的温度正在标准化流程中悄然蒸发。“我想证明,教育不该是挑水浇园,而应是点燃火种。”他租住的8平方米草桥小屋,成为了这场教育实验的起点。

从体制内的“精神雕塑者”到屏幕那端的“知识摆渡人”,成瑞瑞决意用自己的微光,焊接起更多被命运预设的“平行线”。转战线上授课后,物理距离的拉长倒逼着教育理念的革新。成瑞瑞发现,当监督的戒尺被收进云端,教师必须学会在“零互动”中创造“心互动”。他的课堂成为了情感共振的场域:七节暑假课换七套衣服的“新鲜感仪式”,超话里“翻牌子”式的笔记点评,连麦写作业的“云端自习室”,让虚拟课堂滋生出真实的陪伴感。“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他说道,“只不过现在,我们摇动的媒介是屏幕、是键盘,是跨越山海的电流。”

在这个知识付费与信息碎片化并存的时代,成瑞瑞的课堂如同逆流而上的渡船。当行业深陷“购课率”“付费率”的考核焦虑时,他坚持用独特的教育体系与坚定的教学理念,让语文超越工具的理性,成为照见孩子精神世界的镜子。这种“反效率”的坚持,恰是一位教育者对浮躁时代的温柔抵抗。

理性琢璞玉   长河润心源

在成瑞瑞的教育哲学里,语文是“戴着镣铐的舞蹈”——既要在应试框架内跳出规范之美,又要在精神原野上舞出自由之姿。这种辩证思维,贯穿于他从公立校到在线课堂的所有教学实践之中,形成了一套独树一帜的“平衡术”。

初入在线教育时,成瑞瑞为学生的“作文难产”感到刺痛不已。那些在周记里妙笔生花的孩子,一到考场就抓耳挠腮。于是,他抽丝剥茧,将语文驯化为可拆解的理性工程。面对学生望而生畏的文言传记,他提炼出普世骨骼:“谁,字何号何,祖辈何职,少时勤勉或聪颖,科举入仕,宦海三事,晚景归宿。”诗歌鉴赏则归为“起承转合”四步密钥。作文教学更是独创了“OK!绷超能句式”,将经典诗句熔铸为万能模板,让考场作文如榫卯相嵌。当晦涩的文本被解构成清晰的路径,当千年诗情凝练为得分公式,语文的“黑匣子”豁然洞开——三四十分的“语文弃儿”亦可攀至及格线,尖子生更觅得冲刺高分的云梯。

这种“技法革命”带来的成效是显著的:他的学生中,有从30分逆袭到90分的基础薄弱者,也有靠“万能模板”冲刺名校的高分选手。但成瑞瑞始终警惕着技术主义的陷阱:“模板是脚手架,不是牢笼。”在讲解《乡土中国》时,他会跳出考点,与学生探讨“熟人社会”在当代的解构;分析高考作文“长期主义”主题时,他会引入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哲学——这些“超纲”的延伸,正是他为应试课堂保留的“精神透气孔”。

多年与学生和家长的密切交流,让成瑞瑞对奋斗于考学的学生群体有着特殊的共情。他记得那个在周记里畅所欲言的“木头学生”,笔下流淌着连课堂作文都不曾显露的灵气;更难忘那个借邻居Wi-Fi上课的贫困生,眼神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在线教育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撕掉贴在学生身上的标签。”他说道,“当孩子们发现,屏幕另一端的老师愿意听他们唱歌、吐槽、分享生活时,那些被压抑的表达欲就会喷薄而出。”正因如此,在他的理性技法之下,跳动着一颗“战友”之心。他拒绝做居高临下的严师,更愿成为战壕中递送弹药的战友。密集行课期课程数量暴增导致的沙哑嗓音,会被学生细心地记录并反馈给客服;凌晨三点还在修改的课件,会收到学生发来的“老师早点睡”的表情包。在他的超话里,“端妃”“男明星”等亲昵称呼的背后,是超越师生的情感联结。“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灵魂对灵魂的呼应。”他想起那个把课堂截图做成视频的后援会,想起连麦写作业时此起彼伏的键盘声,“当学习变成一群人的奔赴,苦旅也会变成星河。”

在成瑞瑞的课堂上,“技法”与“心法”始终奏响着和谐的和弦。讲解《赤壁赋》时,他会先拆解“主客问答”的结构模板,再引导学生探讨“变与不变”的哲学命题;分析高考真题时,他既传授“抓关键词—定题型—套模板”的解题公式,也会分享自己当年从“学渣”逆袭的挣扎故事。这种“刚柔并济”的教学风格,让他的课堂既有应试的“硬度”,又有育人的“温度”。当被问及如何平衡应试与素养之间的关系时,他以《氓》的教学为例:“传统课堂可能只讲‘渣男批判’,但我会带着学生分析女主人公从‘泣涕涟涟’到‘亦已焉哉’的情感蜕变,探讨古代婚姻制度与现代女性觉醒的对话。”在他看来,语文的终极使命,是培养“能思考的芦苇”——既要有应对考试的“铠甲”,也要有拥抱世界的“柔软心肠”。

桃李掀麦浪   铺路向共轨

从高中讲台转战初中课堂,成瑞瑞的视野在学段贯通中愈加辽阔。他清晰地绘制出语文进阶的认知地图:初中语文如庭院观花,聚焦于生活化感悟;高中则需直面文明的峭壁。同考“乡土文学”,初中止步思乡怀旧;高中则需剖析城镇化与传统消逝的宏大命题。作文更需哲学思辨的筋骨——当“躺平”“信息茧房”等时代症结涌入考题之中,语文早已超越了辞章之学,成为学生理解复杂世界的解码器。

“语文素养是嵌入生命底色的基因。”他强调,“当职场人抱怨‘说不清需求’‘写不明邮件’,病灶早在少年时便已埋下。”他视教育为对抗精神荒芜的持久战:中学时代不锤炼表达与思辨的锋芒,未来便难以在社会的荆棘丛中劈出一条生路。为此,他如匠人般雕琢着原创教辅,拒绝网络资料的良莠杂糅;亦拥抱科技,用AI生成诗歌意境图景,将抽象文字化为可视化画卷。当同行争相搬运网络素材,他则埋首书案,一年内推出十余本心血之作——《小说散文答题模板全攻略》如手术刀般精准,《考场作文修炼手册》则为思想注入了时代活水。“我想给学生一套‘语文工具箱’,让他们面对任何题型都能找到趁手的工具。”他的教辅材料成为了许多学生的“备考圣经”。但他拒绝将其称为“应试秘籍”:“真正的秘籍,是学会如何学习。”在《OK!绷超能句式》的序言里,他写下:“模板的价值,在于让你从‘不会写’的恐惧中解放出来,从而专注于对‘写什么’的思考。”

如今的成瑞瑞,身兼著名教辅编委、全国性作文大赛评委等数职,却始终以“一线战士”自居。每周二三十套真题的淬炼,让他对高考脉搏洞若观火;深夜孤灯下的课件迭代,映照着“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新鲜感”的执念。从勇于为学生发声的青年教师,到呼吁家长成为“情绪支点”的引路人,十一年教育生涯的沉淀,让他将师者使命凝练为铿锵的回响:“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尊严的启蒙。

回望成瑞瑞的十一年教学征途,恰似一部微型中国教育进化史:从县域重点高中的书桌,到在线教育沸腾的屏幕;从体制内的“铁饭碗”,到自创教辅、独立授课的拓荒者。变的是载体与身份,不变的是那份将“平行线”扭转为“交汇点”的执念。他在技法理性与人文情怀的“钢丝”上走出了一条坦途——以公式破解应试迷局,以战友之谊温热精神成长。当教育日益陷入功利主义的焦灼,成瑞瑞却用实践印证:分数与素养本非对立。当他在央视镜头前剖析作文之道,当山区孩子通过他的在线课第一次触摸文学之美,当迷茫少年因一句“我们同在战壕”而重燃勇气——那曾照亮他走出乡土的教育星火,正通过千万块屏幕,点燃一片无远弗届的璀璨星河。这片星河之下,无数曾被预设的“平行人生”,终将迎来破轨交汇的黎明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