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破茧分频点 ,声浪革新中国音

——访江西安华之声音响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王安华

在江西九江这片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土地上,一座现代工业厂房悄然崛起,将古老的匠心情怀与前沿科技熔铸为震撼人心的声学诗篇。王安华,1977年生于江西瑞昌,是江西安华之声音响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首席技术官。深耕音响技术研发领域三十载,以“阴阳哲学”融合电子声学,独创了全球领先的可调式电子分频器技术,获三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其领导的安华之声公司成立于2022年,秉承着“让每寸空间流淌生命的律动”的愿景,致力于打破国际音响技术壁垒,打造“音质卓越、成本亲民、调音简易”的全能型功放产品,推动高保真音响飞入寻常百姓家。

师徒传承   廿载攻坚铸匠魂

音响行业的时钟似乎停摆在1931年。自英国工程师巴特沃斯提出滤波器理论以来,九十余年间,手机从砖块变成超薄智能终端设备,电视从显像管跃迁至8K超高清,唯独音响的核心——分频器技术如冻僵的河流般凝滞不前。“功放还是那个功放,音箱还是那个音箱。”王安华的老师,一位研究音响五十年的老匠人曾断言,“这个领域不可能有颠覆性发明。”行业陷入了两极撕裂:进口高端音响以数十万价格筑起奢侈品的堡垒,国产平价产品则在失真与粗糙中挣扎。人们逐渐遗忘了音乐应有的质感,市场在“买不起”与“听不得”的双重困局中日渐萎靡。而在这片沉寂的声场里,王安华如一柄重锤,敲响了破冰的晨钟。九江的夏夜溽热黏稠,王安华的工作室却沁着金属与电路板的凉意。他俯身调整示波器,指尖划过刚贴片的电路板,像抚过一片待垦的声学沃野。“音响是唯一未被科技革命席卷的领域,”他抬眼望向窗外的霓虹,“巴特沃斯滤波器统治了九十三年,该换种声音了。”这声音属于中国——属于他手中那台长仅17厘米、却能推动四只15寸舞台音箱的全能功放。

技术突围的种子,早在1997年东莞音响厂的流水线上萌芽。这位早年在电子厂摸爬滚打的技术工人,凭借对音乐的痴狂与对技术的执着,自学了声学原理与电路设计,在无数个彻夜钻研的夜晚,逐渐勾勒出突破传统的技术蓝图。他深刻地认识到,分频器作为音响系统的“心脏”,其性能优劣直接决定音质的表现。而当时市场上的分频器要么频段固定、调节繁琐,要么体积庞大、能耗惊人,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对极致音质与便捷使用的双重需求。“那时就想着,中国人该有自己的声音基因。”命运的齿轮在返乡火车上转动。他遇见了一位隐于小城的音响匠人——七旬老者将五十年光阴熔铸成满屋的实验笔记,却叹道:“音响创新?那是珠穆朗玛峰顶的旗。”师徒俩在瑞昌彻夜长谈,两代人的执念汇聚成河:攀登那座无人抵达的声学极巅。

在“中国制造2025”的号角声中,王安华毅然地踏上了创业之路。2022年,江西安华之声音响有限责任公司在九江浔阳区正式成立,以“科技为音,品质为魂”为核心理念,立志打破国际品牌的技术垄断。他组建起了一支由声学专家、电子工程师和音乐制作人组成的跨界团队,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研发攻关。创业初期,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市场认可度低等难题如潮水般涌来。但王安华从未动摇,他变卖家产、四处奔走,甚至抵押房产筹措研发资金。“我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完成一个时代赋予的使命。”他常对团队说。这种使命感,让他在无数次失败中依然保持着探索的热情。

转机在阴阳哲学的启示下迸发。某日黄昏,他凝视着电路图中分隔的高通与低通滤波器,突然彻悟:二者不正是电子世界的“阴”与“阳”?此消彼长,动态平衡,万物皆然。一个石破天惊的方案浮现在他脑海中——用一根导线将两个滤波器的调节端并联,变独立切换为联动组合!没有增减一枚电阻电容,仅凭这“神来一线”,三大世纪难题迎刃而破:分频点频率自由调节,精准匹配最佳声学状态;分频与全频无缝转换,一套设备兼具三类音响体验;高低频段动态衔接,调音如转动单钮般简易精准。2023年,“一种可实现分频与全频转换的可调式音响控制电路”获国家专利(ZL202320384257.6),全球电子分频器正式迈入“王安华时代”。

阴阳联调  三项专利铸核心

专利证书上冷峻的铅字,掩不住技术革命的灼热温度。王安华从档案袋抽出三张证书,纸页摩挲声里藏着金戈铁马。“这不是改良,是重构音响世界的底层逻辑。”他轻点专利图上的联调电路,如将军指点江山。

分频点自由调节,首破困局。传统分频器如僵化的裁缝,对所有音箱强套同一尺码的衣袍。可调式电子分频器彻底颠覆了传统分频器的设计逻辑。通过智能调节模块,用户可在0.1Hz至50kHz全频段范围内自由分配高中低频信号,动态优化声场覆盖均匀度至98%。其核心技术突破在于采用量子电容技术,内阻仅为传统电容的1/10,支持宽频响应,同时配备三组冗余电容确保信号传输的稳定性。这种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听觉体验,更将音响设备从单一的发声工具转变为空间声学设计师,为音乐创作与演出带来了无限可能;针对户外演出和家庭娱乐场景,王安华团队研发的《一种高保真移动音响》同样令人惊叹。通过TBASS动态低音反射技术,该设备在仅30升的体积内实现了50Hz的低频下潜深度,声场宽度提升了30%。其U型风管设计与单旋钮数字功放的巧妙结合,不仅大幅降低了能耗,更让操作变得如同旋转收音机旋钮般简单。在一次户外音乐节上,这套音响系统让原本空旷的场地变成了声浪的海洋。当重金属乐队的鼓点响起时,低频的震颤仿佛大地在轰鸣;而当民谣歌手的吉他声流淌时,高频的泛音又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这种“小体积、大能量”的表现,让国际同行惊叹道:“中国音响终于打破了‘便携与音质不可兼得’的魔咒。”

第三项专利——《基于多场景声学调节系统》,则将音响设备带入了智能时代。通过内置的麦克风阵列与神经网络算法,该系统能实时捕捉环境声学的特征,自动调整分频器的参数。在五星级酒店的背景音乐系统中,它能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需求,实现从大堂到客房的无缝音质过渡;在电竞场馆里,它又能强化游戏音效的方位感,让玩家身临其境。这项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升用户体验,更在于开创了音响设备与智能家居的深度融合。通过与物联网平台对接,用户可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音响系统,根据心情、场景甚至天气变化调整音效模式。王安华自豪地说:“我们不是在制造音响,而是在创造声音的生态系统。”

在安华之声的路演店外,常有路人闻声驻足:“从没想过买音响,但这声音让我走不动路!”当一位车主将功放装进轿车、手机蓝牙直连的《思乡》古筝曲淌出时,竟有乐手在琴弦颤动的错觉。王安华的目标清晰如刃:“让中国的每个家庭,以一顿饭的代价,坐拥百万级音乐厅的体验。”从星级酒店、电影院到广场舞音箱、车载蓝牙,安华之声正以“千元身价、万元音质”的锋芒,刺穿被进口品牌垄断的高端市场,更唤醒了普罗大众对声音本真的渴求。

时代注脚   千家用声焕新篇

安华之声音响产品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不断突破技术边界的奋斗史。从最初的专业舞台音响到如今的智能家居系统,每一款产品都凝聚着王安华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在选材上,他坚持使用高于行业标准的进口元器件,从发烧级电容到N35高音磁体,每一个零件都经过了严格筛选;在工艺上,他引入了精密冲压与表面处理技术,将加工精度提升至±0.05mm,确保每一台设备都达到艺术品标准。2024年,安华之声推出的旗舰产品“天韵系列”,更是将这种追求推向了极致。该系列采用千级分频网络系统,将全频段划分为1008个独立频段,每个频段都配备专属的分频器,配合动态频率追踪算法,实现了140dB的动态对比度。这种“可聆听的哲学诗篇”,让安华之声音响在国际音响展上一鸣惊人,获得了“最佳创新产品”大奖。

如今,王安华在九江工厂的流水线前驻足。全自动化设备正批量产出巴掌大的功放,每台都跳动着那根改变行业的联调线。车间白墙上,太极图与电路原理图并列高悬——东方智慧与西方技术在此水乳交融。他的愿景已越过了产品本身:“我要让中国音响从技术追随者,蜕变为行业标准制定者。”央视选品会的邀约、央媒直播间的爆单,印证着潮水的方向。在发展企业的同时,王安华从未忘记回馈社会。他设立了“安华之声音乐教育基金”,为贫困地区学校捐赠音响设备,让更多孩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声音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我希望用科技的力量,让更多人听到世界的美好。”他深情地说。

三十年前那个在东莞音响厂流水线上描摹电路图的青年,如今以一根导线改写了行业基因。安华之声的全能功放正发往全国,它们将钻入轿车底盘、嵌进客厅影壁、立在乡村舞台,让卖菜大嫂的蓝牙音箱也能播出水晶般透亮的民歌,让留守儿童通过电脑听见千里外父母的呼吸。技术革命的终极意义,莫过于此:将曾被奢侈品禁锢的美好,归还给每一个平凡的生命。当中国大地上千万家庭飘荡起未曾衰减的乐音,便是对这位“音响界王羲之”——以电路为纸、以科技为墨,在时代屏风上书写下“万物有声”的匠人——最恢宏的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