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多元之力,扬海丝法帆。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化线路,见证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人员交流和文化传播。“海丝非遗” 就是在这条线路上产生、发展并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沿线各国各民族的丰富文化内涵,包括各种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等。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论述,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照亮前行方向。
2025年7月12日至16日,海丝法帆实践队前往泉州市鲤城区海丝巡回法庭、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检察院、漳州市博物馆、漳州市月港古镇等地开展实地调研,以“多元协同视角下的海丝遗产保护”为主题,紧扣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重要部署、聚焦“鲤城样本”、立足法学学科特色,探索政府、司法、社区、高校及社会多元主体协同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第一站 泉州市鲤城区海丝巡回法庭
海丝法帆实践队前往泉州市鲤城区海丝巡回法庭,与郭庭长、李书记员展开访谈,了解法庭日常工作和海丝保护经验。实践队了解到,作为专门法庭,海丝法庭主要负责海丝文化纠纷,积极发挥司法力量,拥有特色的司法体制,主要包括跨区集中审理、“三审合一”复合型审判、专家参与、推出精品案例和建立特色司法保护档案等,努力做好“最好一道防线”。
第二站: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检察院
海丝法帆实践队前往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检察院,与负责海丝文化遗产保护的庭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访谈。实践队了解到,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检察院在海丝文化遗产保护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公益诉讼、社区联动、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形成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典型案例。庭长分享了检察院与保险公司、第三方专业科技公司合作,探索“文物+保险+服务”保护新模式的经验。
第三站:漳州市博物馆
海丝法帆实践队前往漳州市博物馆,学习体验 “碧海云帆——漳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专题展”。展厅内设海洋文明、源远流长、风云际会、月港崛起、大洋通衢、海贸遗珍六个部分展示,主要展示漳州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该展厅不仅有丰富的藏品,而且采用声、光、电等多种现代科技并结合传统工艺技术,运用投影技术、声像设备、电脑触摸屏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并设置了多个观众互动场景,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结合。
第四站:漳州市月港古镇
海丝法帆实践队前往漳州市月港古镇开展实地考察。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商贸重镇,作为16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枢纽港,至今仍完整保存着7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28处明清古建筑群。通过对月港古镇海丝文化馆的参观,实践队深刻认识到海丝文化遗产的保护从不是简单的历史封存,而是通过持续的知识再生产,将月港从"记忆之场"转化为文明对话的当代媒介。
研有所思,学有所获。作为新青年,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新征程上,实践队员将充分吸收多元协同视角下的海丝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以青春之力、专业之思为海丝文化遗产保护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