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海阳市支行组织全体员工观看抗战题材电影《南京照相馆》。这场以“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为主题的观影活动,在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前夕拉开帷幕,用光影串联起历史记忆与时代担当。

  影片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聚焦一家小小照相馆里的普通百姓——他们被迫冲洗日军暴行照片,却冒死藏下罪证底片,用微弱之光守护民族尊严。没有宏大战场,只有小人物的挣扎与觉醒,恰如支行员工所言:“历史从不是课本的铅字,而是普通人的血性与脊梁。”

  放映厅内,灯光渐暗。当银幕上出现日军摔死婴儿的暗影、母亲被迫强颜欢笑的镜头时,全场寂静无声,只有压抑的呼吸和偶尔的抽泣。“当老金拉动背景布,北平故宫、天津劝业场、万里长城的影像逐一浮现时,我听见身后传来抽泣声。”青年员工小王在观影后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影片中,日军随军摄影师伊藤伪善的微笑与屠杀时的癫狂形成强烈反差,而老金为掩护林毓秀逃生时拦住日军为其拍摄照片,则成为全场最震撼的瞬间。

  影片中照相馆老金、邮差阿昌等普通百姓,在日军屠城时冒死守护暴行底片,以“微弱之光守护民族尊严”。这与农发行人服务“三农”的使命高度契合——英雄不必是战场上的将士,也可以是坚守岗位的普通人。正如支行员工所言:“邮差阿昌传递的是历史真相,我们传递的是‘金融活水’;他守护的是底片,我们守护的是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希望。

  电影中“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呐喊,与农发行“支农为国、立行为民”的核心理念形成跨时空呼应。日军焚毁农田的镜头直击农发行人痛点,强化了“金融守护国土”的信念——用政策性资金筑牢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时代粮仓”;影片中老金、毓秀姐等人物传递罪证底片的“生命接力”,恰如农发行数代人扎根乡村、服务脱贫与振兴的薪火相传。

  “胶片会褪色,但历史永不褪色”,农发行的使命亦如此。当员工凝视电影中今日南京的梧桐大道,更懂“金融活水浇灌的麦浪,便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当信贷员行走在秋收的田野间,他们手中的放款凭证,正是新时代的“京字第一号证据”:证明这片土地已从屈辱走向繁荣,从牺牲走向丰饶!

  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战场。农发行人躬身“三农”的背影,恰如当年暗房中显影的微光——在每一笔贷款、每一亩农田、每一个村庄中,持续冲洗着民族复兴的底片!(王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