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铜陵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寿韵薪火行”志愿服务队奔赴千年古城寿县窑口小学,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立足专业特色,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文脉,打造“数字+五育”特色课程,让知识、趣味与文化甘霖浸润童心,让千年古城文脉与现代教育理念在乡村校园激荡出动人回响。

思政育人:红色精神与古城文脉交相辉映

沈浩志不朽,寿州史流芳。实践队员既以沉浸式课堂,再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沈浩扎根基层的奉献故事,在互动问答间播撒家国情怀的种子,又在“楚风汉韵润童心”课堂上,从淝水古战场的“投鞭断流”到安丰塘的千年碧波,从古城墙到豆腐非遗,队员们引领孩子们穿越千年,让文化自信在孩童心中悄然生长,实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沈浩精神”精神与寿县历史文化在这块热土回荡共生。

智体融合:科技思维与传统体育相得益彰

代码连童梦,魔块转灵思。编程课堂上,代码逻辑化作“指挥机器人跳舞”的游戏,孩子们拼接编程板,当“哪吒骑风火轮”的动画跃然屏上时,眼中闪烁星光:“原来电脑里的魔法藏在思考里!”魔方课堂里,指尖翻飞间,杂乱魔方渐趋复原,首个复原者的欢呼与掌声,让“坚持”二字深植童心。

民俗植心田,球韵动校园。传统体育课堂上,毽子翻飞如蝶,沙包划出弧线,孩子们的欢笑惊飞夏蝉,父辈游戏在此焕发生机。篮球操课上,实践队员俯身教授运球,掌心温度随篮球传递,生涩动作在节拍中流畅,跳跃间镌刻着努力的印记。

美劳共育: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承齐头并进

舞步燃乡野,戏韵承文脉。拉丁舞课堂上,“恰恰”的轻快节奏中,裙摆扬起肆意绽放的花;街舞教室里,鼓点与脚步共振;健美操课堂上,节拍与跳跃共舞,少年们释放蓬勃生命力;当黄梅戏的乡音与沪剧的婉转在此相遇,一唱一念间,孩子们在戏韵中感受到戏曲魅力,每个眼神都在诉说对优秀传统艺术的热爱。

非遗植童心,笔绘古城韵。在“非遗”手工课上,陶泥在掌心捏塑成“小瓦当”、漆扇在阳光下映出斑斓、糖画糖浆勾勒出灵动造型,京剧脸谱在笔尖绽放神采……古老技艺纷纷在指尖演绎。墙绘课堂更是一场“流动的美育”,师生以墙面为纸,勾勒南门城楼、淝水剪影、安丰塘碧波,颜料晕染间,古寿州风华铺展,美育与文化传承在此刻完美呈现。

共绘育人:文脉薪火代代传

离别时,墙面上古城画卷初显神韵;孩子们的书包里,装着亲手做的漆扇、记下的黄梅戏唱词,更藏着“长大后要像老师一样传播家乡文化”的心愿。这场暑期实践,早已超越了一次活动的范畴——它是一次文化反哺,让古城文脉在孩童心中延续;是一场教育共鸣,让五育之花在乡村土壤绽放;更是一次初心践行,让高校服务地方的使命,在与孩子的笑脸相遇时,有了最温暖的注脚。这段夏日的相遇,不是终点,而是孩子们与世界对话的新起点,实践团队已经连续三年服务乡村学校,铜陵学院数计学院的“三下乡”故事,也将在这份延续中,写下更动人的篇章。

(作者:严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