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百县笃行计划”郑州实践团开展红色文化实践研学活动
为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基层实践中扣好“第一粒扣子”,推动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华东师范大学“百县笃行计划”郑州实践团在认真履行政务岗位职责之余,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走读”调研活动,走进郑州市党史馆、河南省图书馆、南水北调博物馆、郑州科学技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在实践中上好一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
在党史中汲取信仰之力,于初心中坚定奋斗之志
在郑州市党史馆,一件件实物档案、一幅幅历史图片,向青年实习生们展开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征程。大家沿着“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四个展区认真参观学习,在“二七大罢工”展区前驻足良久。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同学动情感慨:“信仰不是抽象的词,而是用热血和牺牲写下的历史印记。”
在交流讨论中,同学们纷纷表示,党史馆不仅是一部城市发展史,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我们所从事的每一项基层工作,都可以从党的百年奋斗经验中汲取智慧。”队员们将馆内所见所思记录于实践手记之中,用脚步丈量信仰的力量。
以书香涵养文脉,以专业解读城市
走进郑州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厚重的史志资料和典籍原件令队员们倍感振奋。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李同学在翻阅《郑州年鉴》《黄河志》等档案资料时发现,“1987年郑州就提出‘绿城读书节’的概念,与如今遍布街区的城市书房形成了有趣的历史呼应。”这一“读城”发现,引发了关于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的深入讨论。
更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古籍修复师现场展示的“纸浆补洞”“线装装帧”等传统技艺。一纸一笔间的修复过程,细致如绣花功夫。“传承文化,需要一丝不苟;服务群众,也当如此。”一位队员在研学手记中写下这样一句话……
走进“国之重器”,在水脉连通中感悟使命担当
南水北调博物馆内,展陈着一条横贯南北的“生命线”——它不仅是一项宏伟的国家工程,更是一部流动的民生史、生态史。实习团队在讲解员带领下,依次参观“千里调水”“战略擘画”“生态惠民”等主题展区,系统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规划历程、技术突破和惠民成效。
“南水北调,不只是‘水从哪里来’的技术问题,更是‘为了谁调水’的根本命题。”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的马同学感慨道。在“中原渠首”微缩沙盘前,大家围绕水资源调配与区域协调发展等议题展开交流,结合各自专业背景,从生态保护、城市供水、公共治理等角度提出了思考与建议。一张张施工图纸、一段段工程记录、一组组民生数据,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宏大的国家工程背后,是千千万万建设者默默的坚守与奉献。
探访科技殿堂,在创新脉动中感知时代脉搏
走进郑州科学技术馆,一场融合科学精神与创新教育的探索之旅就此开启。在“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太空探索”等主题展区,实习团队沉浸式体验前沿科技成果,深刻感受到科技创新如何重塑城市发展方式与民众生活图景。
在“中原制造”板块,队员们了解了河南本地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产业的崛起轨迹。“原来高铁、5G基站、碳中和技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背后正是一个城市科技与人才的协同跃迁。”来自教育学部的王同学表示,这次调研使她对“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有了更立体的认知。科技改变生活,也塑造治理形态。通过本次调研,同学们将“创新”从实验室语言转化为基层观察的关键词,在思考中理解国家创新体系如何落地生根,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赋能添智。
研学在脚下,成长在路上
“这不仅是一次文化研学,更是一次价值淬炼。”此次活动是实习团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实践、基层的有益尝试,也是青年学生感知中国式现代化图景、深化家国情怀的生动一课。
“把调研走访的收获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服务举措,是我们对人民群众最好的回应。”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实习团队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与青年力量,围绕地方公共服务、政策宣传、社会调研等主题,深入基层一线,厚植为民情怀,在点滴中描绘青春的底色与担当。
在岗位中磨砺担当,于服务中践行初心
文|王瑞雪、李益璇
图|李既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