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播希望,实践谱华章。7月21日至8月1日,巢湖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在指导老师冀祥麟和管成功的带领下,来到宣城市广德市桃州镇,聚焦当地新就业群体暑期“难带娃”的困境,为当地留守儿童提供进行策划的“五彩”课堂,传递知识与温暖,为乡村教育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绘“五彩”课堂 润童心温暖
“红色”课堂润童心。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上,志愿者播放爱国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里普通人与国家大事的联结、《长津湖》中志愿军的英勇,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家国担当。观影后,志愿者解读爱国精神,开启讨论,孩子们踊跃分享“要保护国家”的质朴心声,以银幕为窗,点亮孩子们的爱国初心。
“橙色”非遗启童思。在社区阅读空间,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开启非遗竹编奇妙之旅。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述竹编历史,从古代竹器用于生活劳作,到成为非遗艺术,让孩子们知晓传统技艺价值。实践环节,竹条、剪刀、胶带等工具摆放整齐,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学习挑、压、编、织技法。从基础经纬穿插,到逐步编织出图案,过程中,志愿者俯身协助,为孩子们调整竹条位置,解答编织难题。一双双小手专注操作,将竹条化为精致作品,有小巧的竹编装饰挂饰、迷你竹编收纳盒。让非遗之美在童真指尖流转,为“五彩童年”添上古朴灵动的“橙色”注脚。
“黄色”警钟护童行。防溺水课堂上,通过情景模拟演示“远离野外危险水域”“同伴落水如何正确呼救”,用动画短片拆解溺水自救技巧;防诈骗知识宣讲时,结合贴近生活的案例,教孩子们识别“冒充家人要钱”“虚假玩具中奖”等骗局,记住“不贪小便宜、不轻信陌生人”的口诀。互动环节里,孩子们争当“安全小卫士”,在角色扮演中实践应对方法,清脆的回答里透着对安全知识的认真吸收。
“绿色”心语伴童行。心理健康课堂以“自我认识”为核心。志愿者通过“优点大轰炸”游戏,引导孩子们说出自己或同伴的闪光点;用绘本故事解读“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鼓励大家接纳不完美。孩子们在分享中逐渐敞开心扉,从羞涩低头到主动举手,眼神里多了份自信。
“蓝色”慧光拓童知。知识课堂上,志愿者带来各类拓展内容。从宇宙星空的奥秘到动植物的奇妙习性,从传统节气的故事到生活中的科学小原理,用图文、短视频和趣味问答串联起丰富知识。孩子们睁大眼睛追着问“为什么星星会眨眼”“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在好奇与探索中,视野悄悄变宽。
践真情下乡 办实事惠民
面对新就业群里因日常忙碌错过的居民信息登记、政策咨询等现状,志愿者化身“社区小管家”,来到桃州镇社区,协助地方工作人员开展基层治理,核对身份信息、梳理办事流程,把 “麻烦事” 理得清晰明白。当群众来电咨询,志愿者用耐心讲解,帮他们快速解决租房备案、子女入学咨询等问题,成为连接社区与群体的 “服务桥”。
从信息录入到沟通协调,志愿者用细致服务,为新就业群体卸下 “琐事包袱”,让他们在城市奋斗的路上,感受到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志愿同行的力量。
调研保安全 守护暖民心
志愿者化身安全卫士,来到社区周边,为当地未成年儿童编织暑期防护网。志愿者们细致检查救生圈等救护设施,确保随时可用,针对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常途经水域场景的新就业群体,带来“夏日奔波别忘安全,远离危险水域!”等一句句叮嘱,筑牢他们户外作业的安全底线,让每一次出行都多一份安心。
志愿者还来到桃州镇各个社区,协助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悬挂反诈横幅。志愿者还结合“外卖小哥遇虚假订单诈骗”“网约车司机被投资陷阱诱导”等案例,教大家识别骗术、守好“钱袋子”,守护新就业群体的劳动所得,让反诈防护融入他们的日常奔波。
志愿者们走进南塘社区,叩响居民家门,递上的燃气安全手册,不仅面向社区住户,更特意为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标注:“橡胶管要定期换,出门接单前别忘检查灶火”这类贴合他们生活节奏的家常话。结合漏气事故案例,教老人排查隐患,让新就业群体无后顾之忧。从单元楼到小院,志愿者把耐心揉进每一次讲解,让燃气安全知识,借“三下乡”之风,悄然吹进居民与新就业群体心里,为社区平安、为新就业群里安心打拼,绘上青春守护的鲜亮底色。
从“五彩”课堂点亮童心,到基层服务践行担当,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志愿服务关爱团的成员们用实践彰显青春担当。这是一次成长的试炼,更是一场与乡村的温暖相遇。未来,实践成员们将以此次实践为帆,扬起青春之舟,继续穿梭在教育帮扶与基层服务的海洋,让青春汗水浸润祖国大地,镌刻新时代青年服务地方的青春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