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顺葵)近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同衿志愿队深入株洲市攸县鸾山镇三联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青年担当,将前沿科技与科学知识送到乡村儿童身边,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团队入选团中央2025年“两弹一星”精神大学生宣讲团,聚焦“科技慰藉童心”与“核能科普赋能”两大科技板块,在三联村的土地上留下了扎实的实践足迹。

AI传情:数字桥梁慰藉留守童心

“妈妈的声音,真的装进小盒子里了!”夏令营的小学员兴奋地对着手中的AI设备说话。在同衿志愿队精心设计的“科技慰藉童心”课堂上,志愿者们依托“天问51编程”平台,引入先进的“ASRPro智能语音模块”,带领孩子们进行了一场充满温情的科技实践。

孩子们在志愿者手把手的指导下,录制下远方父母的声音片段。这些饱含思念的声波,经过编程技术的转化与集成,被赋予到可对话的AI设备中。设备激活的瞬间,一声声熟悉的叮咛跨越空间阻隔,在孩子们耳畔响起。这座由代码构筑的“数字桥梁”,在科技这一看似“冷媒介”中注入了情感暖流,有效弥合了部分留守儿童日常亲情交流的缺失。

图为小朋友现场录制代码原声 廖依妮摄

核能科普:绿色能源点亮未来认知

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赋能乡村科学教育,这支入选团中央2025年专项宣讲团的大学生队伍,为三联村的孩子们带来了主题为“探秘核电站:安全能源与绿色未来”的深度科普宣讲。

宣讲员运用直观的模型和贴近生活的比喻,揭开了核电安全设计的“多重屏障”原理,展示了核电站如同身着数层坚固“防护甲”的安全卫士形象。在辐射知识环节,宣讲员以日常生活中的天然辐射源为参照,如香蕉中的钾元素,引导孩子们正确理解辐射无处不在但可控可防的科学事实,现场利用盖革计数器进行的简易辐射测量互动实验,让抽象概念变得可触可感,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绿色发展、科技报国的种子。

图为宣讲员讲解核能发展 吕馥摄

本次深入攸县鸾山镇的实践,是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同衿志愿队践行“岂曰无衣?与子同衿”团结协作精神的生动写照。实践队不仅用AI技术为留守儿童架起温暖的亲情之桥,更将高深的核能与国家能源战略知识,转化为乡村儿童能理解、可共鸣的科普课堂。湖财学子以科技为犁,以知识为种,在攸县的乡野间深耕希望,在服务社会、传播科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展现了知行合一的卓越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