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到15日,塔里木大学“智测淤积·慧灌南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阿拉尔市及其周边团场观察实践。本次调研活动聚焦乡村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渠道、闸门、灌溉方式等关键环节,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技术交流等形式,为提升乡村水利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团队调研覆盖了十二团、十一团、十团及塔水处等多个片区,触目惊心的问题浮出水面。泥沙淤积成为最普遍且危害最大的顽疾。通过调查显示,各渠道淤积厚度达数十厘米,在十二团十一连等地,水流缓慢处泥沙大量沉积,加之水生植物疯长,如同给渠道安上了“血栓”,严重阻碍水流。十尤其是团五队一处水闸处淤泥,有效水深被大幅压缩。更严峻的是,淤积引发连锁反应,河底杂草根系形成生物滤网加剧泥沙滞留。这直接导致实际灌溉水量比设计供水量锐减,下游农田难以灌溉。

(图为团队集体照片 任云鸿供图)

闸门密封失效是另一大痛点。在十二团九段等地,闸门因老化、变形或安装不当,无法紧闭,宝贵灌溉水持续渗漏。“这不仅浪费水,更打乱灌溉计划,”团队成员指出,“为了弥补损失,往往需要延长供水或加大水量,成本陡增。”多处闸门如同关不紧的“水龙头”,让紧缺的水资源雪上加霜。

调研报告同时暴露出基础设施的老化破损问题。混凝土开裂现象遍布多地,如十团十三连大治渡槽、十一团团场未衬砌渠道、多处护坡及翼墙。塔水处南管站附近护坡混凝土开裂,十团U型渠因裂缝滋生植物加剧破坏。十一团团场的土质渠道更是杂草丛生,岸线不稳,流量稍大便面临冲刷变形风险。大治渡槽的钢筋氧化、拉杆破损等问题更直接威胁着渡槽等关键设施的结构安全。

(图为团队成员对水利设施进行检查 赵柏军供图)

水资源输送效率的下降,产生了直接的农业与经济后果。棉花产量笋丝严重。面对严峻挑战,团队并未止步于发现问题,更积极贡献解决方案。针对核心的泥沙淤积难题,团队研发了“渠道泥沙沉积检测装置”。该装置能实时监测淤积状况,为精准清淤提供数据支撑,科技清淤:推广其泥沙检测装置,科学指导清淤;源头设置沉沙池,减少泥沙入渠;定期机械化或人工清理渠道及水生植物。精准维修:建立闸门定期检查与密封件更换制度;对损坏闸门进行专业地基加固与维修;采用裂缝封闭材料或专业工程加固处理混凝土结构病害。长效维护:对土质渠岸进行硬化衬砌(如混凝土护坡、石笼护岸)或生态化处理,稳定渠道形态,减少杂草与冲刷。加强政府多部门(水利、环保等)在规划、监管和协调上的力度。

此次深入阿拉尔的调研,是塔里木大学学子积极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投身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学子通过实地勘测、数据分析、技术研讨,不仅精准诊断了制约边疆农业发展的水利“梗阻”,更以创新思维和科技手段提出了切实的“治疗方案”。“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团队负责人表示,“能将所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为节水增效、保障棉农收益贡献力量,是我们此行最大的收获。期待我们的研究和装置能早日落地,惠及这片广袤的棉田。”

通过14天的实地调研活动,团队走到农户中,下到农田里,辗转在各个团场实地调研,团队成员将书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与农户长期累积的丰富的经验相结合,用脚步丈量渠道,用实践书写青春,相信在未来每一位水利人将会继续把青春绽放在强农兴农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在南疆这片热土上。

阿拉尔灌溉渠道的现状也警示我们,水利基础设施的持续健康运行是保障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石。大学生团队的调研与创新,为破解淤积困局、守护边疆“命脉”点亮了科技之光,也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将知识才干书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责任与担当。

(文/周少梁 董佳琦/ 摄/赵柏军 任云鸿)